close

舒國治在文章中曾提到,他的理想生活是「容身於瓦頂泥牆房舍中,一樓二樓不礙,不乘電梯,不求在家中登高望景,顧盼縱目」,「穿衣惟布。夏著單衫,冬則棉袍。……件數稀少,常換常滌,不惟夠用,亦便貯放,不佔家中箱櫃,正令居室空淨,心不寄事也。」

另,「聽戲曲或音樂,多在現場。且遠久一赴,不需令餘音縈繞耳際,久繫心胸。家中未必備唱器唱片,一如不甚備書籍同義,使令暗合家徒四壁之至理也」。

 

以前,我從來沒想過身外物這件事,年紀差不多、也負擔得起,就買了房子,有房子,家具家電家飾便順理成章,上班,擺門面用的衣服飾品鞋子為必需品,偶有一兩件稍微貴重的首飾或皮件,亦不為過,是奶奶走了以後,我才意識到,原來,人有這麼多身外物。

 

我回老家,睡在奶奶放衣櫥及梳妝台的房間,奶奶的衣服還是掛在原來的地方,那件穿起來像熊的黑色毛皮大衣,自己做的家居服,我也有同樣花色款式的兩件,逝者已矣,那生者呢?生者該怎麼處理這些身外物?丟掉?不捨。捐掉?除了不捨,不知別人是不是忌諱。子女各分一些?我沒有答案,我猜別人也沒有,那個鏡面有點波紋的老梳妝台、有點技巧才能把抽屉完全推進去的衣櫥、甚至還吊在外面的兩三件奶奶的衣服,變成了背景,大家在那裡進進出出,小心翼翼的不去擾動,那個時光停頓的空間。

 

孫大偉在「往前往後都是團圓」書中,曾描述他在榮總開刀房門口焦急等待母親開刀結果,當不鏽鋼門打開,護士推著動完手術的人出來時,會對著等候的人群喊「XXX家屬」,那人的家屬便迎上去,簇擁病人朝向病房去,過一陣子護士又推著病人出來,喊「OOO家屬」,沒人應答,護士提高聲調又喊「O-O-O家屬」,大家不安的相互張望,依舊沒人回應,沒想到病床上躺著的人緩緩的抬起頭,用盡最後一口氣似的吐出一句鄉音「沒有家屬」,然後頹然倒下。

 

上兩輩的「沒有家屬」,多是大時代造成的悲哀,我們這代人,[/][不想/]生,「沒有家屬」或是選擇,或是無奈,總之遲早要面對,有家屬者,身外物都難以處理,沒有家屬者,又該如何?

 

所以我開始,一點一點的整理房子,處理掉一些,除了消耗品外,也有意識的不再多增加什麼,房子倒不必拘泥真得舒國治的瓦頂泥牆(這年頭哪裡找去?)其他物品,能少則少,前陣子有本暢銷書--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,教人整理雜物,其實整理說難不難,狠心即可,家徒四壁是最高境界。

 

到高鐵站的智慧圖書館,有個流浪漢幾乎是住在裡面,我猜他大概已經看完所有翻譯小說了,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啊,從早到晚待在圖書館裡,有空調,有源源不絕的新書,有小板凳,看累了出來溜溜,旁邊就是新的大百貨公司,冬天有大型耶誕樹,永遠聽不完的Jingle bell,偶爾手頭有點餘錢,還能買塊蛋糕或鹽酥雞解饞,出門不必打扮不必為了工作焦慮睡不著咬指甲,人生如此,於願足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晴天1Q74 的頭像
    晴天1Q74

    Color of my soul

    晴天1Q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